今天我们说到春节,我们在期待什么?是家与团圆?是旧桌椅与故乡水?还是任由那一味漂泊与乡愁,闷煮成每个人心中的团圆饭?每个城市,每个故乡,每一个春天,都有自己的专属年味,万家灯火,袅袅炊烟,从大西北到大东北,从北国冰封到江南烟雨,龙年伊始,让我们一同品味诸味纷呈的年俗。年俗里话寻常,这份家乡与年俗的烟火气,分享给我,也分享给你。
饭稻羹鱼愿未违
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,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表现形式,年味最浓的地方,就是在餐桌上。家中长辈那一道道的拿手菜,是萦绕在舌尖的故乡滋味,远隔千山万水,无论路有多远回家过年就是一种执念。老舍先生在《北京的春节》中温情的说到:除夕真热闹,家家赶做年菜,到处是酒肉的香味。在外边做事的人,除非万不得已,必定赶回家来,吃团圆饭、祭祖。北方传统的年夜饭中必有“八大碗”。饺子则是一桌年夜饭的压轴菜,要晚上12点才吃饺子放鞭炮。
爆竹声中一岁除
每到除夕这一天,在北国的内蒙古小镇,家家户户开始垒旺火,富裕的家庭用煤炭,一般的家庭用木柴,外面套上具有乡土气息的绿色粉色红色的旺火罩,贴上“旺气冲天”的小春联。孩子们都坚持着不睡觉,老一辈人说叫“熬年”。12点一过开始点旺火,布头缠在木棒上作成火把,以机油为燃料,经历浓烟滚滚后火苗越来越大,整个旺火熊熊燃烧,印证了旺气冲天。当地的习俗是大人小孩绕着旺火转三圈,孩子的衣服也要拿来用旺火烤一烤,寓意着来年红红火火,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,赶走年兽,迎来喜庆美好的新一年。
笙歌漫舞庆丰年
社火是北方很多地方蕴含深厚年味的一项传统活动。在甘肃古浪,每到春节,在村委会的支持下,村民们自发组织社火队,利用农闲时间开始排练,村民就是演员,演员就是村民,从初一闹到初五,从村委会开始,走街串巷、挨家挨户的去拜年,既有传统的舞龙、扭秧歌,也有地方特色的“寡娃子”“踩高跷”。年味儿就在这一传统的仪式中洋溢出来,大家通过这种世代传承的风俗习惯,欢庆一年的丰收喜悦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。可以说无社火不春节,在陇原大地、黄土高原,一代代甘肃人将它传承发扬。
各地庙会涌人潮
车如流水,马如龙,灯火辉煌,庙会如织。回家过年,带孩子逛庙会,自己也仿佛穿越时空隧道,那些童年的记忆在糖葫芦的甜蜜中复苏,在玩具枪的声响中回味,在女孩子的各种好看的头饰中停止。庙会聚拢了人间烟火,有各种玩具、小吃、灯笼、糖人、杂耍、特色工艺品,听着满街的吆喝声,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,是孩子们心中年味的天花板。
坚守岗位第一线
在大家与家人欢度春节、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刻,有这么一帮年轻人,他们也是父亲母亲最亲爱的儿子,他们心中惦记着遥远的故乡,但是更惦记着田间的作物生长状态。他们只能暂时搁置思念,在异乡过年。为了圆满完成南繁任务,他们几个人在春节期间全体无休,深入田间地头忙碌着作物收获工作,紧张地记录着各类数据,因为人员较少,他们打破了团队的界限,互帮互助,一起努力,以实际行动践行和谐作物研究所的理念,为今年作物的高产及种质资源的创新做好前期基础。